3月17日,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传统手工艺实验室开展第一期以手工编制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开发课程。有幸邀请到来自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的两位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为实训班的同学们进行传统手工艺编制现场教学活动。

  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传统手工艺实验室致力于高校乡村文创产品开发,围绕“漆、雕、染、绣、刻、瓷、竹、根、织”九大非遗工艺,将民间传统手工艺带入大学课堂,与高校文化创意设计等课程结合,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创产品再开发,探寻阳光学院“乡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老了,这些手艺需要你们传下去。”

孙得元,69岁,15岁起学习手工编制。孙得元,69岁,15岁起学习手工编制。

  传统手工艺人孙得元老师傅此次来实验室来亲自为学生们进行竹编教学。出生于农耕家庭的他,15岁起便开始学习竹具编制。几十年来,从农耕用具到竹制摆件,但凡过眼的,他都能用一根根的细竹编制出来,竹编手艺精湛,作品造型别致。

  “孩子们一定会比我们编的更棒!”

郑枯妹,65岁,擅长“百索”、动物和花卉编制。郑枯妹,65岁,擅长“百索”、动物和花卉编制。

  郑枯妹阿姨说,年轻时一旦有闲暇时间,便拿起绳子、竹条等各类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即兴编制,长此以往练就了一手好手艺,动物和花卉编制是她最拿手的类型,她也对编制“百索”有特别的兴趣。

  百索又名长命缕,编百索是端午节习俗之一,民间流传有辟邪除害的作用。在屏南县,父母为出嫁的女儿编制百索,作为吉祥之物陪嫁。因此,百索也自然而然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编制手工艺。

  “大学生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力军!”

陈帆,屏南县代溪镇副书记,传统手工艺推广者。陈帆,屏南县代溪镇副书记,传统手工艺推广者。

  陈帆书记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推广,他表示:长期以来,乡村人口不断流失,民间手工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开展乡村传统手工艺教学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下一步,代溪镇将加大与学校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合作力度,让更多的乡村手工艺人走进课堂,也欢迎有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

  “原来我也能做出手工艺品~”

陈锦萍,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期最佳手工艺学员。陈锦萍,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期最佳手工艺学员。

  心灵手巧的陈锦萍同学在手工艺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凭借较高的悟性在短时间内便完成了“对虾”的编百索创作,她说:“直到今天真正动手去做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完成编制手工艺的。文创产品开发这门实训课程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这么多优秀传统手工艺,而且能让我们提高动手能力,开拓我们的思路,进而创作出更具新意的手工艺产品,我们真心希望能接触更多类似的课程。”

  更多精彩瞬间

  阳光学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逐步探寻高校乡村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寻找高校和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交互式课堂的契合点,争取不断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大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构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乡村服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