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师生重聚。(前排右三是陈秀琴老师)

  汪利萍(左)朗诵她熬夜写下的文字。

  厦门日报讯(文/图记者 林路然 见习记者赵张昀)半个多世纪未曾相见,但彼此的心中总有牵挂。昨日上午,在厦门日报牵线下,88岁高龄的陈秀琴终于和日思夜想的孩子们见面了。

  事情缘起于5月中旬,陈老师向厦门日报记者吐露心愿:她曾是某驻厦部队幼儿园老师,幼儿园于上世纪60年代初解散,她一直想再见见当年的孩子们(详见5月21日B06版《我想见见当年的孩子们》)。她的心愿见报后,当年的孩子们陆续集结起来。有8位当年幼儿园的孩子昨日重聚到陈老师身边,其中4位分别从北京、南昌千里迢迢赶来厦门。

  相聚

  学生们千里迢迢赶来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我要好好平复心情,不能太激动!”在往陈老师房间的路上,从北京专程赶来的汪利萍捂着心口说。“老师88岁了,我们也不能让她太过激动。”另一个当年小伙伴张维维点点头。

  “陈老师,我们非常想念您!”一见到陈秀琴,汪利萍和张维维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老师的手。“我们记得,您年轻的时候有一颗金牙。”听孩子们说起当年,陈秀琴不好意思地笑着,共同的回忆成了相认的“暗号”。当年的孩子们一边簇拥着陈秀琴,一边拿出了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水果、花篮,还有一个收音机。“陈老师眼睛不太好,收音机可以给您听听音乐。”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难得的是,陈秀琴听说孩子们要来,又约来了曾在幼儿园工作的另外两位老师,黄美玉和陈秀华。“我激动得整晚都没怎么睡。”“我也是,因为我要坐轮椅过来,动作比较慢,我早上5点就起床了。”两位老师一位85岁,一位87岁,都因为这次难得的重逢而格外开心。“我非常感谢你们从各地远道而来,实现了我的心愿!”聚会上,陈秀琴一再重复着这句话。

  回忆

  住在大礼堂里老师每夜为孩子们掖被子

  交谈中,回忆涌上了所有人的心头。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幼儿园曾辗转多地,条件十分艰苦。“在瑞金,我们住在一个大礼堂里,睡着通铺。水也少,大家就在小溪里洗澡。”朱建国回忆。由于家长都在部队工作,非常忙碌,这些孩子们就交由幼儿园的老师和保育员负责照顾。“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陈秀琴说,她怕孩子们着凉,经常和保育员一起为孩子们洗澡。每天夜里,她都起床为孩子们掖被子。

  正是有了这些老师,小伙伴们今天再回忆那段日子,没了苦的滋味,只觉得很幸福。“在我的记忆中,陈老师一直脸庞瘦削,忙碌不停。每当我们休息时,她总在整理衣物、收拾屋子;每当我们调皮捣蛋时,她总是耐心劝导。炮声隆隆、敌机轰鸣的时候,陈老师奋不顾身带领我们躲进防空洞……”汪利萍向老师和小伙伴们深情地朗诵一段文字,这是前一天晚上,她有感而发熬夜写下的。大家说,是幼儿园老师、保育员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接受了很好的启蒙教育,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这让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