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马拉松式”毕业典礼昨天结束,送走4133名毕业生,留下腿脚胀痛的院长王瑞芳。
过去3天,9场18小时毕业典礼,王瑞芳说了9次毕业致辞。其中,他站了9个多小时,逐一为4133名毕业生拨穗正冠。他这样做,已经有12年了,从2007年嘉庚学院有第一届毕业生开始,直到现在。
本版文/
本报记者 佘 峥
通 讯 员 陈巧恩
院长真情流露
十一年前承诺,为所有毕业生援正流苏
因为每位学生都很重要,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眼里都应该一视同仁
今年嘉庚学院首场毕业典礼在上周六启幕。 在发表了临别赠言后,王瑞芳站在台中央,微笑地等待他的学生们来到他的身边。
第一位毕业生走上主席台,先向主席台上就座的教授们鞠躬,然后走向王瑞芳,低头,等待王瑞芳把学位帽上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两人握手、合影、分别,这时,第二位毕业生上场了……
这是嘉庚学院每年都要举行“马拉松式”毕业典礼的原因——每位毕业生都要接受院长拨穗正冠,这是11年前,王瑞芳对学生们的承诺。
2007年,几乎所有大学的毕业典礼都冷冰冰的:无论多大的学校,毕业典礼一场搞定——各系派代表参加,只有优秀毕业生才得到上台领取毕业证书的机会。
当年,嘉庚学院要送走第一届毕业生。在英国受过教育的王瑞芳决心借鉴国外做法,给毕业生们一个温暖的毕业典礼,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每位毕业生都要穿上学位服,上台接受院长拨穗正冠,而不只有优秀毕业生才有此资格。
王瑞芳上周说,这不仅是为了仪式感,它要传递的意思是:对于学校来说,每位学生都很重要,都是平等的。
他说,不管社会把人分为多少层级打上多少标签,但在大学眼里,“所有学生都应该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年复一年坚持,成为嘉庚学院传统
“学生把最美好的时间给了大学,和他们相比,我这点累算得了什么?”
上周六第一场典礼结束,王瑞芳立刻被毕业生和家长围住。一位日语系的毕业生家长告诉他:女儿就要去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了,咱嘉庚学院日语水平真不低。
眼看王瑞芳又要陷身“求合影”中,他的助理及时将他从 “重重包围”中巧妙地“解救”出来——必须给年逾六旬的王瑞芳一点休息和吃饭的时间,下午1点就要开始第二场毕业典礼了。在嘉庚学院,为毕业生援正流苏,一直是王瑞芳一个人的舞台。
即使在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重仪式感的今天,这并不多见。现在很多高校的毕业典礼,也提供给每位学生上台被拨穗正冠的机会,但大多采用“分列法”——由校领导等组成一个团队,批量拨正流苏。因为毕业生太多了。
嘉庚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是400多人,现在是4000多人。这几年,有人劝王瑞芳也采用分列式的方法,但王瑞芳一直下不了决心。他的顾虑是:现在毕业生会认为厚此薄彼——为什么之前的毕业生是由院长援正流苏,现在要“流水线”?
这一传统就这样坚持下来。但是,三天九场九个多小时的工作量,对他并不轻松。王瑞芳说:“学生们把他们最美好的四五年给了大学,家长们为孩子上大学支付金钱,耗费精力,和他们相比,我的这点累算得了什么?”
学生以情回报
一个个有爱的镜头,汇成马拉松式毕业典礼
每年每场典礼都要拉长,因为学生想方设法与院长多待一会儿
理论上说,微笑、拨穗、正冠、握手、合影,每个人花费时间大约4秒。不过,每年每场毕业典礼都要被拉长,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按照常规“出牌”。
上周六的第一场典礼开始没多久,毕业生许家杰在被援正流苏后,递给王瑞芳一瓶旺仔牛奶,显然是考虑到院长接下去三天的艰辛,要给他补充体力。第二天,音乐系毕业生甄若聪邀请王瑞芳和她跳一段华尔兹。在全场大笑声中,王瑞芳牵着甄若聪的手,让她转了一个圈。女孩说,“毕业有点感伤,我想调节一下气氛。”
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李珊珊是嘉庚学院传媒中心的老师,她说,如果你参加过嘉庚学院过去的毕业典礼,今年的这些插曲并不算什么。
过去11年毕业典礼上,王瑞芳的脸颊被不少毕业生“强吻”——他们在他拨穗后发动突然“袭击”。第一位这样做的女生“得逞”后说:看着院长从黑发变成白发,“不吻无以陈情。”
去年,毕业生周滨上台,王瑞芳要和他握手,他突然比剪刀手。王瑞芳愣了一下,马上领会了,选择出“布”!周滨后来在朋友圈发照片配文:老哥,我赢了!
王瑞芳承认,每年他都会有思想准备,有时难免也会被年轻学生的惊人之举搞得“心惊肉跳”,但是,他由着学生们去表现。
每年都有学生“求拥抱”,对院长说感谢学校
还有学生拿出结婚照和王瑞芳合了影,“让院长一起来见证幸福”
有人说,学生们别出心裁的举动,是因为他们想延长和院长在一起的时间。王瑞芳则认为,其实,他已经被学生当成学校的符号了——他们对他表示出的情意,其实是对嘉庚学院的,各种意外之举是学生表达爱学校的一种方式,也是嘉庚学院教育成果的表现:给了每位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和表现自我的自由。
毕业生的非常规表现,更多充满温暖。两年前,毕业生林正龙趁王瑞芳为他援正流苏之际,悄悄递上一根棒棒糖说,“四年的大学生活,真的让我感到很温暖。”还有的学生拿出自己的结婚照,和王瑞芳合了影,“让院长一起来见证幸福。”
王瑞芳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乎每年都有毕业生“求拥抱”时在他耳边轻声说:谢谢嘉庚学院。
王瑞芳完全理解这种情感流露——2003年,嘉庚学院横空出世,它由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当时,它给予了一些孩子读本科的机会。而在读本科已不稀罕的今天,学生们感谢的是这所大学给他们提供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并且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能自信而坚定地面对未来,生活得更自在、更有尊严,更具有力量和创意。
拨穗正冠
坚持十二年
王瑞芳说,这不仅是为了仪式感,它要传递的意思是:对于学校来说,每位学生都很重要,都是平等的。
[链接]
实力解码
厦大嘉庚学院
155个国际奖
截至2018年春季,该校学生在国际性赛事获奖155项,全国性赛事获奖955项,区域性赛事获奖158项,全省性赛事获奖1530项,日益树立起“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品牌形象,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7个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截至2018年春季,已拥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校企合作创新平台7个、各类科研项目383项(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49项)。
28所海外高校
截至2018年春季,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并与28所海外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同时,积极与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展开交流活动,与4所台湾地区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连续7年登顶
2010年7月,获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2011年-2017年,连续7年入选腾讯网教育产业价值榜,位列独立学院榜榜首,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最具领导力独立学院、最具知名度独立学院、品牌实力独立学院、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等称号。
2017年12月14日,中国第一个专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的排行榜发布,嘉庚学院领衔全国独立学院,在全国2900多所高校中排在第180名。
有趣的对比
佘峥说事
厦大嘉庚学院虽然名为“学院”,但其实它是一所大学。中国的很多学院都是这样,因此,校方都会提醒:我们的院长应该被称呼为“校长”。
传统文化认为,“大学”总是比“学院”高人一等,还有一个原因,这样的学院下面还有学院,如果把“校长”称为“院长”,等于把“校长”降级了。
上周,我参加厦大嘉庚学院首场毕业典礼,看着王瑞芳用了1个小时,为500多名毕业生拨穗正冠,看得我眼睛都累了。我突然意识到一点:过去15年,王瑞芳手下把“院长”叫得朗朗上口,也没有人提醒我们:我们的院长应该被称呼为“校长”。
这应该是一对强烈对比:这所大学对官本位的淡漠,和对学生的尊重。
15岁的嘉庚学院,的确存在很多有趣的对比。譬如说,对学生,有时候自由宽松,有时候又很严格。
在某种意义上,嘉庚学院的毕业典礼,是对四年前开学的一个呼应。每位嘉庚学院学生入学一个月后,都要参加院长见面会,这是一个和院长、副院长面对面的吐槽会,或是建议会。为了照顾到每位学生,吐槽会也是分场开,学生们的每条吐槽和建议,都会有回应。
嘉庚学院副院长戴一峰说,在嘉庚学院“没有什么是不能问的!”每位学生手头上都“握有”院长的邮箱地址,来自学生的邮件,院长都会一一过目并回复;平时,学生们还能通过院长对话会与院长“平起平坐”,面对面交流;每位学生在“校园网留言板”留下的疑惑,老师们都会及时作答。
譬如说,每位专任老师都有独立办公室,除了实现让老师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外,方便学生找到老师也是目的之一。这使得每位老师都有辅导学生的时间。
再譬如说,通常大学本科学位审查只有一次,没能准时毕业的人就得等上一年。嘉庚学院的学位审查,一年有三次,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为的是不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
所有这些的出发点在于,这所大学比谁都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其他一切活动。换句话说,学生是嘉庚学院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但是,嘉庚学院有时又很不留情面。譬如对于作弊学生的处理,没有任何余地,谁来说情都不行。在王瑞芳看来,对学生严格的管理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竞争的需要,或者说是经营之道,“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培养。这是最基本的功能。”
应该说,嘉庚学院的好,不仅仅在毕业典礼。而毕业典礼,也不只是院长一个人的舞台。王瑞芳代表的是一所大学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