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2万余人的南安眉山乡 十多年出了10位清华北大学子

  此间何以学霸多 村民称有“清华楼”

  南安眉山中心小学清华楼

  泉州网5月24日讯 (记者 许奕梅 王盼琛 文\图)再过十几天就是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高考时间了。在南安眉山乡的一所小学里,有这么一座楼,它因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眉山学子而得名“清华楼”。在这个偏僻的乡镇里,十多年来,这栋“清华楼”激励着一届届眉山学子“立鸿鹄之志,扬奋勉之帆”,从2000年以后的16年里,走出了10名清华北大学子。

  清华楼建设

  “清华楼”寓名校灵气激励学生

  南安眉山乡大眉村地理位置偏僻,身处山林之间。走进大眉村里的眉山中心小学大门,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幢三层的圆形建筑,建筑的外墙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八个白底红字格外醒目。它仿北京天坛外形,浅青石底座,红琉璃瓦顶,白檐红墙红柱,浑然一体。圆楼的大门正上方镶嵌着“清华楼”三个镏金大字。

  现年73岁的魏火星,是建设清华楼的发起者。退休后他回到家乡,1995年和几名乡贤带头捐资,发起成立南安市大眉村教育基金会,心系家乡教育事业。在他看来,乡村经济要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以教育为本。1998年,他发起筹建眉山中心幼儿园,让眉山乡的学前教育更推进了一大步。

  “这幢楼为什么叫清华楼,而不叫北大楼?”许多人第一眼见到它时总会这样问道。

  2000年,从眉山中心小学毕业的大眉村人魏岳腾以816分、南安市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眉山乡里走出的第一名踏入国内最高学府的学子,极大鼓舞了当地村民培养子女的热情。基金会抓住契机,要在眉山中心小学内筹建一幢教学楼,提升学校办学条件。而在商讨楼的命名时,大家一致决定取名“清华楼”。“寓名校之灵气,意在携少年儿童立鸿鹄之志,扬奋勉之帆,刻苦砥砺,勇于拼搏,争做祖国栋梁之材。”魏火星介绍道。

  清华楼四周222块文化栏板上刻着国学经典

  惠安石匠打造222块国学经典栏板

  据介绍,清华楼所选地址原是学校里的一处小山坡,在建筑设计上,有乡贤提议用圆形建筑,但又认为每层都一样过于普通,经多方取经商榷,最终决定设计为仿天坛的复古建筑,更显庄重古朴,又不失灵气。

  幸得上百名乡贤的慷慨解囊,筹得53万多元,2004年清华楼正式动工建设,历时一年多,一幢占地291平方米,建筑面积573平方米,高度15.2米的仿天坛教学楼落成。清华楼集教育教研,图书阅览,电化教育,团队活动为一体。

  2015年,乡贤踊跃捐助40多万元,再建清华楼的附属工程,大理石栏环绕着清华圆楼,由下而上有四圈,总长478米,栏柱雕祥云,造型古朴,与清华楼相得益彰。更特别的是,石栏内共镶嵌有222块文化栏板,走近一看,上面刻有三字经、弟子规、经典古诗词等。

  魏老介绍,栏板是请惠安技艺精湛的石匠特别雕刻打造的,历时一年多,涵盖众多国学经典,意在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

  大眉村里还有一块“贡元”牌匾

  教育影响

  推崇国学教育

  一个村里三十多人从教

  在清华楼前,有一尊孔子石雕像。每年的新生都要在此拜孔子、点朱砂,沿袭国学传统。

  眉山中心小学校本部负责人魏长杰介绍,清华楼建起后,对学校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而近年来,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中主推国学教育,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还自编教材推行楹联文化教育。

  大眉村村民魏瑞彬介绍,大眉村以魏姓为主,宗族历史已有600多年,在村里的魏氏宗祠里,还悬挂着“贡元”“恩元”两副匾额,分别记载着在光绪丁未二月魏翔凤为新科贡生,清宣统二年魏鹏飞考研恩员第一名。

  据村委会统计,目前在这个人口仅2000多人的大眉村里,有30多人从事教学工作,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岗位上。

  清华楼里走出多位学霸

  这个偏僻乡镇

  十多年来10人考上清华北大

  记者从眉山乡政府了解到,眉山乡总人口仅 2.4万多人,目前有三分之二人口在外务工,但就是在这个乡里,从2000年第一个学子步入清华大学起,先后共有10名学子分别考上清华和北大。最近的是 2016年陈宏崟考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而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曾在眉山中心小学就读。就人口比例来看,这样的学霸“输出”比例,在南安各乡镇都居于首位。

  眉山乡政府宣委黄宝佳表示,近年来,在乡贤华侨的大力支持下,乡政府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通过开展校安工程,眉山中心小学的教室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在乡贤和政府的支持下,学校40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也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前可以完成篮球场、人工草足球场和塑胶跑道的铺设。

  学霸人物

  人物一 魏岳腾 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

  “清华楼”激励自己做好事做好人

  作为大眉村乃至眉山乡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魏岳腾的名字至今都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2004年他在清华大学免试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而他的妻子,也毕业于清华大学。如今,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他,在北京一家外企从事材料分析测试工作。

  虽然常年在北京学习生活,但每年回到眉山乡,魏岳腾都对家乡的变化感到惊喜与自豪。

  走过全国多地的魏岳腾,觉得眉山乡虽然地处偏僻,但文化氛围浓厚,村民也有着开放的思维方式,人情味浓。他认为这些都与乡里自古流传的文化传统和多年来重视教育分不开。

  “虽然现在在乡里就读的多是留守儿童,但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教育用心不比城里孩子差。”魏岳腾说,清华楼给一届届学子们隐形的激励,鞭策他做好每一件事情,并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不一定要衣锦还乡,但力求做好自己,感染他人。”

  人物二

  魏凡 2013年泉州文科总分 第一名 考入清华大学

  “看到清华楼,就知道到家了”

  魏凡是2013年泉州文科总分第一名,很多人知道她是泉州五中的毕业生,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女学霸是从眉山中心小学走出来的一名乡村女孩。

  现在的魏凡在清华大学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她记得,刚读小学的时候,她就问过父母:清华楼为何不叫北大楼?那时父母打趣地说:因为咱们这第一个考上的是清华,那你以后就去考北大吧。

  虽是玩笑话,但在年幼的魏凡内心里,对这两所高等学府已有了一丝渴望。

  “学校读书氛围很好,大家都很努力上进。”魏凡说,学校不仅抓学科教育,也为学生做国学熏陶,这对自己后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魏凡说,清华楼像是眉山乡的一个地标,让眉山学子心中树立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人物三

  叶林发 2015年考入北京大学

  清华楼传递的人文教育让自己爱上学习

  叶林发现在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系一名大三的学生,方向是密码学和信息安全。

  叶林发是眉山乡天山村人,到上小学四年级时才转入眉山中心小学就读,而此前的几年里,他都跟着在外务工的父母四处奔走,小学前几年换了多所学校。不稳定的状态使他没办法专注投入学习,“爱玩的心更多一点”。

  刚走进眉山小学,看到清华楼时,“觉得这栋楼古朴又雄伟”。叶林发被这栋楼深深吸引。而在听了清华楼背后的故事后,油然而生的一份憧憬让他觉得,清华和北大,只要努力,离他并不遥远。

  叶林发从小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看科普类的书籍,而在学校图书室里,叶林发汲取了许多课外知识,让他感受到能够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很有意思。在学校里,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学校不一般的人文教育,这给予了他更多学习的动力。

  形成好的学习品质是受益终生的。初中和高中时,叶林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大学,他明显感受到了与同学学业上的差距,但因为有从小学到的品质,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不断缩小这些差距,体验“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的乐趣。

  【责任编辑:林嵘】